诗集《一蓑烟雨》研讨会举行,梁平:大半生写诗、编诗,乐在其中

时间 • 2025-11-20 02:27:48
诗歌
写作
自然
研讨会
诗人

今(3)日,诗人梁平的最新诗集《一蓑烟雨》作品研讨会在成都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清华、《诗刊》副主编霍俊明、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白浩、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袁昊,诗人鲁娟、熊焱、阳飏、吕历等与梁平一起,围绕《一蓑烟雨》的诗意、创作展开了讨论。

梁平生于重庆,生活在成都。《一蓑烟雨》收录了诗人近年来的百余首现代诗歌,大多是围绕祖国的山川江河而作,既有对历史深邃的思考与追问,也有对当代风雨人生的感悟。

诗集于今年春天出版,书名“一蓑烟雨”来自苏东坡《定风波》里的“一蓑烟雨任平生”。

研讨会现场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清华认为,和大多诗人在诗作中伤春悲秋不同,梁平的诗歌更多是写他人生行旅中所看到的万物,每到一处必然打量,并和这一切对话。在他看来,不管是这部诗集的作品还是梁平本人,在写作上都实现一种升华,达到了如苏东坡在《定风波》中所展现的从容与超脱。

《诗刊》副主编霍俊明以诗集中《水经新注:嘉陵江》和《蜀道辞》两部长诗举例,称这种写作方式让他想到了杜甫,“他的诗歌在描绘历史和现实空间时,进行了重新还原和现象学的过程,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空间背后的历史、现实和个人意义。”

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白浩认为,《一蓑烟雨》中多为山水游记行旅诗、即物见性的感兴诗,梁平在寻幽访古中咏物咏史,在游历行吟中感兴抒怀,这鲜明可见对于中国诗歌传统的回归。虽是新诗集,可却让人感到熟悉的老传统、老思维方式、老写法的回归。

而在成都市作协主席、诗人熊焱看来,梁平总能从纤毫之处、蹊径之地去抵达诗歌思想、精神和情感上难以觉察的瞬时体验。比如长诗《蜀道辞》的最后一首《旁白》,这对于蜀道深厚的历史文化、广袤的自然风物的总结和描写,表达得举重若轻。

研讨会上,梁平表示,大半生都坚持和诗歌打交道,写诗、编诗,可谓乐在其中。《一蓑烟雨》是最近两三年新写诗歌的一个结集,是60岁之后完成的作品,也是近年来创作最为真实和整体的呈现。

书名来自于苏东坡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在梁平看来。苏东坡的人生态度对他影响很大,不光是从容、释然、乐观,“我就是一个快乐老头,什么不好的事情都不过夜,睡一觉就全忘了。”更重要的是,这种内在力让他的写作更平和恬淡,“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与生俱来有一种隔阂甚至是敌意,那就努力消减这样的隔阂和敌意,与人、与自然、与社会的不平衡达成最大尺度的和解。”

红星新闻记者邱峻峰编辑李洁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