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经济前瞻丨民营企业家有了“两个毫不动摇”的定心丸后,如何全力“拼经济”?
2023年的中国经济,将向何方?扩大内需、稳就业、房地产回到支柱产业、支持民营企业发展、适时推进渐进式延迟退休……2022年最后一个月,先是出台重磅文件明确顶层设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随后定调,扩大内需战略已成为明年乃至更长时间中国经济的优先任务。2023年的中国经济走势,已释放多重积极、向上的信号。今起,红星新闻推出“2023经济前瞻”系列报道,聚焦明年经济工作的关键词,探索明年中国经济的新气象。
资料图图据ICPhoto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针对社会上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12月18日,中央财办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前,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发展预期偏弱,信心不足。会议对这个问题高度重视,强调要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随后,12月2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重申,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支持民营企业提振信心、更好发展。
近期以来,多个省市也召开重要会议,出台措施“拼经济”,部署明年经济工作,再次释放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信号。
那么,近期的一系列举措有哪些新信号值得关注?如何回顾疫情爆发以来中小企业的发展历程?随着相关支持政策不断落地,如何展望民营企业的发展?对此,红星新闻记者专访了浙江工业大学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院长、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研究课题组组长池仁勇。
强力支持:
“两个毫不动摇”是给民营企业家的“定心丸”
当前,民营经济已成为保障民生、促进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的重要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但疫情以来,民营企业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有的企业甚至陷入生存困难。在这个背景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申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有何深意?
池仁勇表示,近三年,由于疫情冲击,民营经济受到了内外困难的叠加。内需不振、出口受阻,民营企业市场开拓受到了影响,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甚至歇业。民营企业是经济活力所在,民营企业活力的重心就是民营企业家的信心、决心和毅力。钱没了市场没了还可以赚回来,民意企业家的信心没了将会对未来产生长期的影响。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国常会提出重振民营企业信心,非常及时。
池仁勇表示,重振民营企业信心首先就是要给他们一颗政治上的“定心丸”。现在围绕民营企业的杂音很多,舆论复杂多样,一些声音对民营企业家的心理影响较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两个毫不动摇”就是给民营企业家吃上一颗“定心丸”。
12月18日中央财办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谈到,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对我国是否还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有各种不正确的议论,给社会信心和发展前景带来严重不良影响。对此,中央坚决亮明态度、毫不含糊。
资料图图据ICPhoto
政策扶持:
要为民营企业提供人文关怀和财税支持
“除了政治上的‘定心丸’,在经济措施上也需要定心丸。”池仁勇说,三年以来民营企业经历了困难,民营企业家信心受挫。这种情况下,首先要提供人文关怀,让民营企业家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近段时间以来,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等地方负责人到民营企业调研,与企业家座谈其实就是人文关怀的体现。在项目审批和投资建设方面,也要多一些人文关怀,发展亲清政商关系,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
池仁勇负责的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研究课题组,连续多年发布《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研究报告》。《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研究报告(2021)》提到,2020年到2021年受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疫情形势影响,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着原材料价格上涨、资金紧张、订单不足、回款慢等诸多问题和困难。从生产端看,工业生产将显著承压,国内外疫情导致部分企业复工节奏推后;从需求端看,疫情对消费冲击较大,内需转弱,消费增速将大幅回落,影响中小企业生产订单的正常运作。
该报告还提到,2020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实情出台实施了一系列“稳企业、稳就业”的扶持政策。对企业有针对性地减免厂房租金及延缓社保缴费,实施优惠贷款利率,加强对重要医用、生活物资重点行业企业的金融支持,为促进中小企业和实体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发展机遇。
去年这份报告就建议,通过进一步减税减费,帮助受疫情影响的企业解决困难,充分利用税收大数据资源,加强税收经济分析,及时了解企业复工复产情况,积极帮助企业缓解生产经营困难,配合有关部门继续出台阶段性、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措施,缓解企业经营困难。
对此,池仁勇说,当前,在财政税收政策方面仍要给予民营企业大力支持。三年来有的民营企业持续亏损,一些企业在负债经营。在税收和社保政策上要进一步给出过渡期,设置减免和缓缴期限,帮助企业共渡难关。尤其要保证扶持政策落实到中小企业上来。
池仁勇还谈到,当下中小企业还面临着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竞争力,提高产品质量的压力。但依靠贷款负担较重,政府可以帮助提供免息贷款,这比一些补贴政策覆盖面广,更能落实到中小企业中去。同时,也要着力改善民营企业的人才补贴。
资料图图据ICPhoto
大力发展:
支持平台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就是支持更多中小企业走出国门
此外,中央经济工作工作会议和12月2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还提到了支持平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容。
12月18日,浙江新任省委书记易炼红在阿里巴巴集团考察讲话也被外界认为是一个支持平台经济发展的重要信号。
平台经济是民营经济的组成部分,但却有人担忧平台经济的发展会压缩中小企业的空间。应该如何看待两者的关系?如何实现平台经济与中小企业良性发展?
对此,池仁勇介绍,早在90年代他就做过一个专业化市场应对市场信息化浪潮的课题。他提到,回顾浙江中小企业的发展,最早在90年代时就得益于专业市场,当时的课题研究显示,浙江省的中小企业有4600个专业市场,类似于义乌小商品市场,就是中小企业把小商品放在小商品市场卖然后逐渐做大。后来一些实体市场被网上平台逐渐取代。两者的关系是,平台有多大,中小企业就有多发达。中小企业的产品质量有多好,竞争力有多强,都支撑了平台经济的规模。所以支持平台企业就是支持中小企业。支持平台经济参与国际竞争,实际是就是支持更多的中小企业走出国门。
“所以说,支持平台经济也是从另一个角度支持了中小企业。”池仁勇说,大型平台企业有完整的销售网络,有自己的生产供应体系,中小企业没有。中小企业必须加入到外部的网络中去。外部网络平台就是一个载体。所以,浙江省中小企业的发展比较好就是得益于过去的专业市场、实体市场,现在是网络市场。
打破壁垒:
建议政府采购中提高中小企业份额
12月18日,中央财办有关负责人答记者问中还提到,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比如,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或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要全面梳理修订涉企法律法规政策,持续破除影响平等准入的壁垒。要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反对地方保护和行政垄断,为民营企业开辟更多空间。
对此,池仁勇表示,所谓制度壁垒就是制度交易费用比较高,国家多次提出降低制度交易费用,但有一些行业民营企业仍然进不去。不是因为民营企业技术方面的原因,而是有制度的弹簧门。一些行业已经形成了国有经济占主导的地位,限制民营企业的进入。首先就是要打破制度壁垒,清理一些行业限制性的条款。同时,国家的公共资源要拿出一部分业务让中小企业进入。提高政府采购中中小企业比重,政府采购中可以设置一定比例,预留采购份额面向中小企业。
池仁勇也曾撰文表示,要以法治建设为引领,营造持续成长的适宜环境。第一,进一步贯彻落实“法无禁止即可准入”原则,消除违反公平、开放、透明市场规则的政策壁垒,确保中小企业与其他类型市场主体公平竞争,鼓励中小企业探索新领域。
第二,进一步梳理中小企业目前在市场准入、产权保护、投融资、公平竞争等方面遇到的困难问题,确保扶助政策及资源倾斜能够执行到位。
第三,对现行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内容进行评估清理,逐步完善涉企政策的座谈会、听证会制度,加强拟出台政策的公平性审查和协调性评估。在立法执行上,建立定期评估制度,根据政策实施的实际情况及时进行动态调整,同时将企业竞争公平监管纳入市场监管部门职能范围,逐步探索投诉的常态化协调解决机制。
坚持创新:
创新是反“脱钩”“断链”的最有力举措
谈到未来依然存在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脱钩”“断链”的风险,池仁勇表示,中国的企业要做好自己的产业创新体系,提高创新能力,才有国际竞争能力,这是反脱钩的最有力举措。目前,大企业主要做终端产品,中小企业主要做配套零部件,要把供应体系做好,中小企业做好在专精特新技术,打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中。
此外,他曾还撰文表示,多重困境下,中小企业承压前行。为此,各级政府连续出台多项政策为中小企业“输血补气”,但在短线扶助脱困的同时,更需建立促进中小企业自我“造血”的长效机制。其中之一就是要鼓励新兴产业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根据全国各省资源条件和发展特征,科学谋划全国新一轮新兴产业布局,并在此基础上引导中小企业积极参与,通过分层培育、滚动支持等手段,促进中小企业成为各地新兴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红星新闻记者吴阳北京报道
编辑余冬梅王禾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