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窗口单位午休时间该不该缩短,不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时间 • 2025-11-20 00:53:46
单位
服务
时间

因时因势灵活应变地调整服务节奏,可能更能彰显出窗口单位的服务意识

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上下班时间要不要调整的话题再次引发关注。据南方周末报道,今年3月,有人大代表建议:希望调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上下班时间。因为午休两个多小时,“给路远的群众带来不便”。据不完全检索发现,有同样想法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乃至普通人,还有很多。

其实,早在2002年,就有政协委员建议用“朝九晚五”作息制,取代行政机关“8:00-17:30,中间午休2.5小时”的办公时间安排。这背后的理由很多。比如有人认为,午休时间过长,意味着上下午的工作时段被长时间分割,很容易让办事民众久等。同时,这也让工作人员在单位的时间普遍超过八小时。还有声音认为,调整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上下班时间,亦有助于实现错峰上下班,从而缓解交通拥堵,甚至还可以发挥节能的效果。

↑图据视觉中国

应该说,这些意见都有其合理性。但是,正如此话题讨论多年都没有带来一个普遍的改变所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上下班时间的调整,可能原本就没有一个“最优”的标准答案。毕竟,每个地方的气候、生活习惯不一样,社会运转节奏也不一样,若完全统一上下班时间,反而可能与社会实际情况发生错位。

并且,不同的机关、事业单位,其具体情况也有较大差异。像窗口单位长期处于对接办事民众的一线,与一般的办公室文职明显不同。而公安、消防等单位,同样有其特殊性。因此,这种讨论在现实中,其实主要还是应聚焦于政务服务窗口单位。毕竟,它作为直接服务办事民众的机构,上下班时间与社会需求息息相关,也更具“公共性”。

明确了范围,相关讨论也就更有针对性,更容易达成共识。比如,要不要压缩午休时间,最重要的权衡因素应该是什么?在实际情况中,相关建议似乎更注重强调利好工作人员。比如,之前有人大代表建议执行“朝九晚五”作息制度,理由是它能为行政单位窗口部门的工作人员带来充足的睡眠、工作精力,以及方便接送小孩、与家人团聚、休闲锻炼等。这些因素也不是不能参考,但正如专家指出的,“党政机关有它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公共部门,需要履行公共职责,也花的是公共财政资金,所以大家对公职人员的期待是更高的”。那么,上下班时间的设定,恐怕首先还是得优先考虑办事民众的实际需求。在此基础上,再来平衡好职工便利、缓解交通拥堵等因素,或才更合理。

确定了这一出发点,到底要不要压缩午休时间,就该多听听社会的声音,然后根据实际情况予以针对性安排。像九点前、五点后的办事需求到底多不多?中午办事民众长时间等待的现象是否突出?在不同季节,情况又有哪些变化?像这些信息,各地服务机构是完全可以掌握的。

此外,相对于压缩午休时间,近年来还有不少声音认为,窗口单位的周末“延时服务”更被需要。如一些网友就吐槽,自己下班了,办事机构也下班了,平日里往往需要请假才能去办事。事实上,近年来一些地方的政务服务中心已通过轮班制实现了周末“不打烊”。这样的调整可能更具复制推广价值,值得更多地方认真对待。

其实,因时因势灵活应变地调整服务节奏,可能更能彰显出窗口单位的服务意识。像去年就有媒体报道,某地政务服务大厅中午休息时间大门关闭,市民只能在户外挨冻等待,这样的做法显然欠妥。而今年夏季一些地方的政务服务中心启动高温应急方案,早午时段均提前半小时开门,并提前开启空调,让办事民众能够提前进入大厅等候休息,这样的灵活性就很有服务精神。

可以说,讨论窗口单位要不要调整上下班时间,有无必要压缩午休时间,不妨回到具体的问题上来。有两个原则可以参考:一要坚持从服务本位和满足社会需求出发;二要避免因过度追求统一调整而出现“知易行难”的尴尬。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朱昌俊

编辑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