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六大举措规范完善失信约束制度,专家:建议制定《信用基本法》

时间 • 2025-11-04 03:18:52
失信
信用
主体
信息
惩戒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11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完善失信约束制度、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措施,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支撑。

会议提出了科学界定信用信息纳入范围和程序,规范信用信息共享公开范围和程序,规范严重失信主体名单认定标准,依法依规开展失信惩戒,建立有利于自我纠错的信用修复机制,加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等具体措施。

11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失信黑名单”“限高令”等失信惩戒措施被越来越多地适用,在有效约束、惩戒失信行为的同时,也存在着个别领域信用惩戒“用力过猛”,打击面过大,以及信用修复较难、权益保护不到位等问题。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完善失信约束制度的具体措施,对于我国进一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具有固根本、利长远、稳预期的制度创新功能。

▲刘俊海

将信用信息公开及共享要进一步纳入法治化轨道

会议提出,科学界定信用信息纳入范围和程序。将特定行为纳入公共信用信息,必须严格以法律、法规等为依据,并实行目录管理,向社会公开。行政机关认定失信行为必须以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为依据。同时,规范信用信息共享公开范围和程序。信用信息是否及在何种范围共享和公开要坚持合法、必要原则,并在编制信用信息目录时一并明确。

对此,刘俊海表示,上述规定体现了行政机关在认定失信行为时,应当恪守“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法治政府理念,严格按照主体法定、职权法定、程序法定原则依法行政。

刘俊海举例:“比如说如果闯个红绿灯,就直接把人家纳入失信黑名单,这个做法就有些过了。”

他补充道,信用信息公开及共享要进一步纳入法治化轨道,坚持合法性和必要性原则。“不管信用信息是否公开或共享,以及共享和公开共享的范围都要于法有据,且符合必要合理原则。”

▲中国政府网截图

规范严重失信主体名单认定标准

依法依规开展失信惩戒

会议还提出,规范严重失信主体名单认定标准,按照有关规定严格限定为严重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严重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和社会正常秩序等方面的责任主体,不得擅自增加或扩展。具体认定要严格履行程序。同时,依法依规开展失信惩戒,确保过惩相当。对失信主体采取减损权益或增加义务的惩戒措施,必须基于失信事实、于法于规有据,做到轻重适度,不得随意增设或加重惩戒,不得强制要求金融机构、信用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商会、新闻媒体等惩戒失信主体。

对此,刘俊海表示,现在个别地方和领域存在着失信主体扩大化,用力过猛的情况,规范严重失信主体名单认定标准,依法依规开展失信惩戒势在必行。

“失信制裁的后果应该与失信行为的性质成正比。社会主义法治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公平。比如说感冒的病人在路上实在憋不住、吐口痰就被失信惩戒,若因此而剥夺人家当公务员的机会,这样就明显不符公平原则。”

建立有利于自我纠错的信用修复机制

不让被制裁失信人“一赖到底”

此外,会议提出,建立有利于自我纠错的信用修复机制。除法律法规等另有规定外,失信主体按要求纠正失信行为、消除不良影响的均可申请信用修复。对符合修复条件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按规定及时移出失信名单。

刘俊海表示,要坚决预防“破罐破摔”的现象,“如果被制裁失信主体看不到希望,有可能会更不珍惜自己的信用状况,从而‘一赖到底’”。因此,建立有利于自我纠错的信用修复机制。有利于鼓励失信主体改恶向善,择善而从。

国常会还提出,加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严格信用信息查询使用权限和程序,严肃查处泄露、篡改、毁损、窃取信用信息或利用信用信息谋私,严厉打击非法收集、买卖信用信息违法行为。

刘俊海指出,近年来,非法收集、买卖信用信息的现象频发,有的不仅违法,还构成犯罪。因此国常会提出的上述措施,对破坏隐私保护制度、威胁信息安全的行为敲响了警钟,明确了责任,非常及时而必要。

促进征信业发展提质

专家:建议制定《信用基本法》

此外,会议确定了促进征信业发展提质的措施,要求推进金融、政务、公用事业等相关征信信息跨领域、跨地域依法共享。加快政府相关数据开放和有序利用。积极稳妥推进个人征信机构准入,加大征信业开放力度。完善征信配套法规制度,强化问责机制,对征信评级弄虚作假等行为要依法严惩。

“诚信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但关键在于征信业要实现转型升级,要在法治透明理性的轨道上可持续健康发展。”刘俊海认为,上述措施对于促进征信业发展,提升社会诚信体系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时,刘俊海指出,我国尚缺乏系统性的信用法律体系。现有相关规范本身普遍存在着倡导性较强、操作性偏弱、立法阶位有限以及文件之间相冲突的问题。

他建议立法机关尽快制定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信用基本法》,全面规定信用责任的类型、构成要件、司法审查、信用修复,明确信用责任与其他法律责任之间和而不同的互动关系。

红星新闻记者张炎良北京报道

编辑陈怡西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